
岭南非遗瑰宝:潮州木雕・端砚制作・广绣
一、潮州木雕:刀凿生花,金漆传世
核心技艺:
潮州木雕以「多层镂通」技法独步天下,匠人需在 1 厘米厚的木料上雕出 5-8 层纹饰,鸟兽羽毛、亭台窗棂纤毫毕现,最薄处仅 0.2 毫米。金漆工序尤为讲究,需经 12 道生漆涂刷,每遍间隔 24 小时阴干,最终形成「朱金辉映、富丽堂皇」的视觉效果。
历史渊源:
始于唐宋,盛于明清,潮汕地区「七分雕工三分材」的建筑装饰传统孕育了这门技艺。祠堂梁柱、神龛供桌、家具屏风皆为木雕载体,题材多取神话传说、市井生活,如「郭子仪拜寿」「渔樵耕读」,兼具实用与礼俗功能。
代表作品:
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木雕:清代作品,4 米高的四大天王像衣褶飘逸,铠甲鳞片可随风轻颤。
现代作品《双凤朝牡丹》:直径 1.2 米的圆形挂屏,12 层镂空雕刻中,凤凰尾羽与牡丹花蕊可随视角变化呈现光影流动。
体验攻略:
参观地:
潮州木雕艺术馆(潮州市牌坊街):馆藏明清至当代木雕 300 余件,含镇馆之宝《金漆木雕大神龛》。
陈培臣木雕工作室(潮安区):观看匠人现场凿坯、修光、髹漆,可定制小型木雕摆件(如茶则、书签)。
特色活动:
每年正月「木雕装金祭典」,体验传统生漆调制与贴金箔技艺,亲手为木雕构件描金。
二、端砚制作:石质天工,温润千年
核心技艺:
端砚取材仅限肇庆端溪流域的老坑、麻子坑、宋坑三大名坑,石品以「冻」「眼」「火捺」为贵。采石需在深达百米的矿洞徒手开凿,雕刻恪守「因石构图、因材施艺」,打磨遵循「温润如玉,叩之木声」的鉴别标准 —— 优质端砚呵气可研墨,敲击声如木匣般沉厚。
历史渊源:
始于唐初,盛于宋代,因「发墨不损毫」成为文人必备。苏轼曾赞「端溪石池浓作墨,烛光相射飞纵横」,米芾《砚史》详细记载端砚采石工序。清代宫廷御制端砚多刻「乾隆年制」款,现藏于故宫博物院。
代表作品:
《兰亭砚》:老坑石材雕刻,砚面巧留天然石眼作「曲水流觞」人物,墨池隐现「兰亭序」微刻。
《端溪龙皇巨砚》:重 2 吨,雕有 108 条形态各异的游龙,现陈列于肇庆端砚博物馆。
体验攻略:
参观地:
肇庆端砚博物馆:系统展示采石工具、雕刻刀具、历代名砚,可触摸「砚台化石」原石。
端溪老坑遗址(砚洲岛):乘船登岛探访千年矿洞,观察「石肉」与「石皮」的天然分层。
特色活动:
在黄岗镇砚村工坊体验「画样 — 凿坯 — 打磨」全流程,亲手制作一方「素池砚」。
三、广绣:马尾缠绒,针脚生香
核心技艺:
广绣以「马尾缠绒」技法独树一帜 —— 取白马尾作芯,外缠彩色绒线,绣出的龙鳞、孔雀羽翎坚硬立体,可 3D 立起。现代创新更令人惊叹:2016 年,广绣作品《晨曦》搭载神舟十一号飞船,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完成「无绷架自由刺绣」实验,创造「针尖上的航天传奇」。
历史渊源:
唐代已有「广纱」记载,明清时期成为贡品,因「颜色浓艳、针法多变」享誉海外,外销至东南亚、欧洲。传统题材多为岭南风物,如荔枝、红棉、粤剧人物,善用「水路留白」凸显层次,一幅《百鸟朝凤》需百万次穿针。
代表作品:
《晨曦》:太空绣实验作品,以银线绣珠江新城天际线,晨曦光晕处采用「抢鳞叠绣」,在失重环境下实现 0.1 毫米精度控制。
清代《孔雀开屏》挂屏:马尾绣羽枝,金箔贴眼斑,百年不褪色,现藏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。
体验攻略:
参观地:
广州广绣博物馆(广州美术学院内):展出明清广绣服饰、戏服、外销画,可见「水路」「打籽」等针法实物对比。
红棉广绣工坊(荔湾区):观看国家级传承人陈少芬演示马尾缠绒,体验绣制广绣团扇(基础图案 1 小时完成)。
特色活动:
每年「广绣文化周」举办「太空绣」科普展,可触摸航天级绣线,尝试在特殊绷架上创作微缩版《晨曦》。
非遗之旅贴士
最佳体验季:
潮州木雕 / 广绣:春秋季(9-11 月、3-4 月),气候干爽适合观察生漆干燥与绣线定型。
端砚制作:冬季(12-2 月),砚石矿洞湿度稳定,便于采石工艺讲解。
伴手礼推荐:
潮州木雕:迷你金漆挂件(100-300 元)、木雕茶盘(含保养生漆套装)。
端砚:宋坑实用砚台(配肇庆产端溪名墨)、砚台形镇纸(刻有岭南诗句)。
广绣:真丝刺绣手帕(80-200 元)、航天主题刺绣冰箱贴(限量款)。
文化延伸:
串联「潮州木雕 + 广绣」体验路线,可顺路游览「岭南四大名园」(如余荫山房),观察木雕与广绣在古建筑装饰中的应用;端砚之旅建议搭配肇庆七星岩游览,感受「文房雅趣 + 山水意境」的融合。